重庆经开区:“三下沉”服务模式构筑高质量发展新生态

10月11日,记者从重庆经开区行政服务中心获悉,今年以来,重庆经开区通过推动服务重心前移、力量下沉、边界外拓,打出一套精准服务企业的“组合拳”,显著优化区域营商环境,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
服务前移:
从“企业上门”到“服务进门”
一场以“机制创新”驱动的服务前置革命在重庆经开区悄然展开。重庆经开区通过构建“1+6+N”协同服务体系,一支120人的专业服务团队将服务触角延伸至“四园一港”的每个角落,实现对972家企业的全覆盖。
服务的“前移”不仅拉近了物理距离,更消弭了心理隔阂。经开区行政服务中心作为企业服务牵头部门,创新设立便企服务站,让企业办事从“跑部门”变为“部门跑”。1-9月累计完成帮办代办513件,满意度持续保持100%。
针对企业发展中的“硬骨头”,重庆经开区57名处级干部化身“首席服务官”,精准对接331家重点企业。在服务迪马工业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挂点干部协调多部门组建专项小组,提供从政策咨询到资源对接的“全链条”服务。截至目前,已成功解决此类关键诉求135件。
力量下沉:
在一线锻造“服务铁军”
如何确保企业诉求件件有着落?重庆经开区给出的答案是:将服务力量坚定不移地向一线聚焦。一套“收集-交办-反馈-评价-销号”五步闭环管理机制,如同精密的齿轮,驱动着每个诉求的解决。1-9月,服务团队走访企业2876家次,解决诉求690件,解决率达99.7%。
面对美的制冷、台达电子等企业提出的20余项重难点问题,重庆经开区行政服务中心创新实施“双组长”工作机制。由中心领导与园区负责人共同担任组长,下沉园区现场办公,实现“高位推动、一线决策”。与此同时,分级分类开展服务专员业务培训,将服务团队锻造成“政策通”“多面手”,确保诉求“就地受理、就地化解”。
生态外拓:
从“精准滴灌”到“阳光雨露”
当基础服务趋于完善,重庆经开区开始思考更宏大的命题:能否为企业营造激发内生动力的“产业生态”?服务的边界再次拓宽,从“精准滴灌”转向“生态营造”。
党建赋能成为引领企业发展的红色引擎。经开区行政服务中心通过“党建+产业”深度融合,培育了15家示范企业,其中金猫纺织成功入围国家级典型案例。服务的温度也体现在对“人”的关怀上:“政务便民·金融惠企”活动量身定制融资方案;“清凉度夏”云购活动带来实惠;医疗机构入园服务1.5万余人次。
最具创新性的是编制发放《助企发展政策包》《企业服务标准化手册》4000多册。这两本“企业生存发展指南”系统梳理了9大类20个政策事项和300余条服务事项,标志着经开区的服务从“被动响应”走向“主动赋能”。
从审批到服务,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赋能,重庆经开区通过“三下沉”实践,深刻诠释了“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这片热土正以日益优化的服务软环境,夯实着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