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特别报道 | 重庆脑科学中心的“创新密码”:在山水之城 织就人才与科研共生网
重庆,这座立体魔幻的山水之城,正以其坚实的根基、江海的胸怀与时代的机遇,向全球智慧发出召唤。在此背景下,坐落于南岸的重庆脑与智能科学中心,作为西部脑科学领域的重要创新平台,其蓬勃发展的人才生态,已成为“才聚西部·智创未来”城市愿景的生动注脚。
在重庆经开区这片产业高地上,在迎龙创新港这一前沿阵地上,一群青年科学家正将个人理想融入城市发展脉搏,致力于在基础研究的深水区与产业转化的最前沿架设桥梁。
科研沃土:解码睡眠奥秘点燃“思想火花”
“我们想探索人为何需要睡眠,揭示睡梦中大脑的奥秘,并最终帮助那些受困于失眠的人找回一夜安眠。”在重庆脑与智能科学中心,青年研究员刘志祥这样描述他所在的觉醒睡眠与认知研究部的科研使命。
他所攻坚的,是睡眠中最关键的“深睡眠”阶段。大脑在此时并非一片寂静,反而出现一种反常的“振荡活性”——两种在清醒时活跃的神经递质,在深睡期间仍周期性释放,如同夜空中规律闪烁的星点,这可能是维持深度睡眠与巩固记忆的关键。“是谁在深睡时向这些神经元发出‘工作’指令?它们又为何必须以这种独特的节律振荡?”刘志祥坦言,这些正是当前研究中最引人入胜的难点。
而突破瓶颈的灵感,往往来自重庆脑中心自由开放的协作生态。他分享了一次关键启发:在一次内部学术报告后,他与邻座研究员林森就“大脑能耗”的随口交流,让他意识到现有检测技术的局限。正是这句看似随意的点评,推动他后续寻找到一种新型无线检测设备,为研究打开了新的窗口。
“在这里,突破不一定发生在实验室,也可能始于一次午餐时的闲聊,或是一场报告会后同行的随口点评。”刘志祥感慨道。这种鼓励交叉、拥抱共享的科研文化,让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不断迸发,也正是重庆脑中心作为人才高地的真正魅力所在。
安居乐业:烟火气里的“松弛感”与创新动能
科研之路既需专注,也需松弛。从中部来到山城的青年科研人员覃涵博士,对重庆的“烟火气”与创新脉搏的融合感触颇深。
“如果用两个词概括我在重庆的典型一天,那就是‘专注’与‘松弛’。”他解释道,工作的“专注”源于重庆经开区的环境安静开阔,让他能沉心钻研;而生活的“松弛”则在于闲暇时分,当他穿越南山的静谧,行过长江大桥的辽阔,看两岸灯火如画卷般次第铺展,倦意便随之消散。
他用“矛盾的和谐”来诠释南岸:一边是经济开发区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和前沿科技,另一边是老街巷里传承不息的生活智慧。“这种层次感就好比我们所面对的科研项目:既需要仰望星空的视野,也需脚踏实地的温度。”
共生愿景:个人理想与城市未来的同频共振
选择重庆,对于许多科研人员而言,是一个综合性决定。重庆脑中心的研究员刘兵将其归因于“天时、地利、人和”:重庆及经开区对脑科学的前瞻性布局(天时)、城市独特气质与生活土壤(地利)、务实高效的人才政策与服务保障(人和)。
“在这里,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无缝衔接令人振奋。”他指出,重庆经开区的产业布局和创新政策,构建了贯穿“概念验证-中试孵化-规模生产”的全链条支持体系,并围绕脑科学主动构建了涵盖风投、法律、供应链的创新生态圈。“这让创新思想能直接触摸产业脉搏,快速转化为社会价值。”
展望未来,研究员刘洁计划在未来3-5年进一步聚焦老年痴呆症等脑衰老疾病研究,推动成果临床转化,并希望联合本地医院和企业搭建脑健康平台。“‘才聚西部·智创未来’不仅是城市愿景,也是我们的共同使命。”她表示,希望把个人科研探索融入西部创新发展机遇中。
对于重庆正在建设的“人才沃土”,刘洁建议,希望未来进一步强化多部门协同、提升平台开放共享、推动临床与基础研究深度整合,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更高效成长路径。她向同行发出邀请:“重庆是一座非常适合科研工作的城市,开放包容、支持力度强、产业发展空间广阔。欢迎大家选择重庆,作为实现科研理想的新起点。”
在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的聚光灯下,重庆脑中心的故事清晰地表明:当一座城市愿意为人才提供坚实的科研平台、温暖的生活保障和广阔的产业前景时,当人才们能在这片沃土上安心“立业”、快乐“安居”时,创新活力便会如江河奔涌,个人梦想将与城市愿景同频共振,共同绘就一幅人才与城市共生共荣的壮丽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