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饶金兰)近日,中国智谷(重庆)科技园企业医渡云(重庆)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医渡云”)“抗疫小分队”在武汉顺利完成抗疫任务后,顺利凯旋。作为技术支持团队,他们只用了5天时间,就帮助武汉成功搭建新冠肺炎疫情大数据应用系统,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大数据支持。
12小时 跨越900公里驰援武汉
春节前夕,疫情突如其来,武汉按下“暂停键”。为迅速助力武汉疫情防控,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加强疫情防控的系统性,武汉市卫健委发起“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大数据应用系统”项目,重庆医渡云作为技术支持团队,助力共建。
2月28日下午1点,“抗疫小分队”成员,重庆医渡云的唐臣鹏和杨滨羽接到任务后,随即从重庆出发。驱车900公里,跨越两城,于次日凌晨1点半,终于到达了武汉。“当时进城的时候,我们‘全副武装’,戴了一次性手套和口罩,担心长期待在车里导致体温升高,为了能更快地通过安检,我们还提前开窗透气,不过好在比较顺利。”杨滨羽回忆说,在最严峻的时候去武汉支援,全家都很担心,刚到那会儿,收到了很多家人朋友发来的信息,“注意安全”“做好防护”“注意休息”……唐臣鹏的妻子是护士,因为怀孕,她对没能前往湖北抗疫感到遗憾,虽然担心丈夫,但非常支持,唐臣鹏说,“现在挺好的,我顺利完成任务回家,宝宝也出生了。”
5天 疫情大数据应用系统上线
刚到武汉,“抗疫小分队”面对的是一堆冗杂纷繁的数据,他们认真梳理,保证了每次上报数据真实性。3月1日,他们接到紧急任务,“5天时间,完成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大数据应用系统的上线。”
“用120小时完成平时一年才能搞定的作业,对于我们来说是挑战,但我们做到了。”唐臣鹏、杨滨羽和项目组的其他伙伴夜以继日对数据统计、分析、更新……“那几天大家都没怎么休息,常常加班到凌晨三四点,不间断地处理数理,对照数据、分析数据。”短短5天时间,在所有人的努力下,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大数据应用系统正式上线。
该系统整合医疗、疾控、公安、政数局等信息,并通过人工智能分析和展示,形成对机构、人群、分布、来源、去向、疗效等多维度的疫情动态分析和闭环管理,满足及时性、准确性、可及性(电脑、手机、大屏动态展示)要求,为政府决策和科研应用提供支撑。该系统包括新冠肺炎疫情大屏、轨迹管理、密接关系图谱、网络直报等多个模块,可进行全方位多维度智能分析,助力武汉市相关机构实现对确诊患者轨迹追踪,及时应对和控制感染风险,助力相关机构进行疫情防控决策。
一生 为抗疫出了一份力而自豪
“那段时间的经历将成为我们一生最珍贵的回忆”,一个项目的完成离不开整个团队的合作,唐臣鹏、杨滨羽和公司后方的小伙伴及时沟通,更改需求,同时,与现场团队成员不断对比数据、核对数据,再分析原因、增加规则,每日循环反复。随着疫情发展趋势的变化,不同阶段关注点也有所不同,所以数据分析的侧重点也会随之变化,从最初仅需对确诊人数的校对、更新到疫情平稳期对阳性检测需求侧重,都是团队成员们每天“远程”办公亟需解决的事情。
作为抗疫背后的无形力量,大数据的重要作用在这次防控工作中愈发凸显。重庆医渡云先后派出4位员工前往武汉,参与一线服务,利用相对成熟的产品作为系统原型,凭借类似项目建设经验,积极响应、快速实施,投入核心技术力量,用行动助力抗疫,彰显了企业的责任和担当。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