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 政策解读

《重庆市南岸区“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政策解读

日期:2022-05-05

日前,经区委、区政府同意,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印发了《重庆市南岸区“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期间南岸区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和任务举措。为方便社会公众全面了解有关政策,现作如下解读。

一、起草背景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要着眼长远,把握大势,科学描绘交通强区美好蓝图,谱写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新篇章。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南岸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交通的痛点、难点、堵点和瓶颈问题,切实发挥好交通运输支撑服务和先行引领作用。按照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在深刻总结“十三五”时期南岸区综合交通建设成效和短板基础上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南岸区“十四五”期间统筹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依据,规划期至2025年。

二、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南岸加快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五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前实现翻番目标,大数据、大健康、大生态、大文旅和新经济“四大一新”现代产业体系逐渐成型。全区交通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区两群”等系列战略机遇,认真落实全市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高铁建设五年行动方案,坚决打赢交通脱贫攻坚战,“十三五”时期成为南岸交通史上资金投入最大、建设成果最多、人民获得感最强的五年。

三、总体目标

到2025年,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全区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区域影响力大幅提升,重庆经开区经济主引擎作用更加彰显、对外开放走在全市前列。以构建成渝交通一体化先行区为抓手,以全面开启交通强区建设为统领,瞄准对内建成“半小时南岸通勤圈”、对外构建 “123出行交通圈”(1小时主城都市区、2小时“两群”、3小时周边省会城市)和“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的远景目标,着力建设三张网(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完善六大体系(公共交通服务体系、货运物流体系、智慧交通体系、绿色交通体系、平安交通体系、现代治理体系),全力打造大通道、大网络、大枢纽、新名片,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东向交通门户枢纽,有力服务重庆东站高铁枢纽商务区,重庆经开区经济主引擎,长嘉汇城市会客厅,广阳湾智创生态城,南坪、弹子石片区和南山、明月山生态屏障六大区域,助力全区建成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的都市区。

四、发展指标及重点任务

(一)《规划》提出了十类25项交通发展规划指标,具体如下:

南岸区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指标表

类型

指标

2020年

2025年

备注

铁路

铁路营业里程(公里)

70

预期性

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公里)

35

预期性

公路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公里)

20

20

约束性

国道一级及以上公路比例(%)

35

约束性

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

49

52

约束性

A级旅游景区通二级及以上比例(%)

100

约束性

水运

港口货物通过能力(万吨)

500

800

预期性

航空

实现空铁公联运

预期性

邮政

年人均快递业务量(件)

30

预期性

客货

运输

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

59.2

63

预期性

公交车进场率(%)

42

80

预期性

新建轨道交通站点50米公交接驳率(%)

100

预期性

智慧

交通

交通营运车辆主动式预警监测安装率(%)

95

预期性

重要交通基础设施感知监测覆盖率(%)

95

预期性

城市公交移动支付终端覆盖率(%)

100

预期性

绿色

交通

公交车新能源车占比(%)

65

预期性

营运车船单位周转量二氧化碳(CO2)排放下降率(%)

4

预期性

营运船舶氮氧化物(NOX)排放总量下降率(%)

7

预期性

安全

应急

新建公路安保工程里程(公里)

60

约束性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响应时间(分钟)

〈30

预期性

普通干线公路应急救援响应时间(分钟)

〈30

预期性

养护

管理

高速公路平均路面使用性能系数(PQI)

94

预期性

普通国道平均路面使用性能系数(PQI)

87

预期性

高速公路一二类桥梁占比(%)

≥95

预期性

普通国省道公路一二类桥梁占比(%)

≥90

预期性

(二)《规划》包含三部分重点任务和举措。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构建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一是融入新发展格局,畅通多向互通综合运输大通道。加速铁路建设,支撑内陆开放高地建成。建成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建成)、渝万高铁、枢纽东环线,开工渝昆高铁联络线重庆东站枢纽段、渝贵高铁,研究论证沿江货运铁路,引进成渝城际高铁。推动高速加密,提高互联互通水平。启动“南岸迎龙至涪陵梓里高速公路”前期研究工作。发挥航运优势,打造内河客运码头标杆。升级改造海棠溪客运码头,建设南滨路“两江游”旅游客运码头、广阳岛客运码头等。强化枢纽经济,打造立体客货运枢纽。建设重庆东站综合客运枢纽,推动四公里交通换乘枢纽、广阳湾客运中心转型升级,升级改造茶园综合物流园、加快迎龙货运枢纽建设;二是立足城乡融合,打造一体融合区域交通网络。推动道路交通网络互联互通。升级改造G210长冲隧道至迎龙互通、省道S533广阳新六桥至渝家沟(巴南界)段等项目23.6公里。构建“四纵两横”高快路网,“九纵三横”主干路网。实施郭家沱长江大桥及快速路六纵线、纵三路中段二标、重庆东站东侧集散通道北延伸段等项目共计118公里。新增规划内公共停车场56个、停车泊位16415个,新增临时公共停车场85个、停车泊位10394个。大力实施乡村交通建设行动。规划新建公路24条,改扩建公路33条,总里程约84.4公里。三是着眼示范引领,高质量打造城市新名片。建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示范窗口。推进广阳湾智慧交通、绿色交通体系建设,推进6号、8号、20号及24号线建设,大力发展轨道TOD;构建“三横三纵”广阳湾中低运量轨道线网格局、“3+1+N公交线网层级体系;建设广阳湾公交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智慧公交站台。打造多式联运的“世界中转站”。高质量建成重庆东站综合客运枢纽,打造重庆东站站城一体化标杆;构建“五高两普四轨”铁路网格局。打造“山水之城美丽之地”集中展示窗口。加快南滨路东延伸段(一期)、群慧公园及配套道路项目、滨五期、滨江路东延伸段等建设;加快推进大佛寺南立交、弹子石立交等2 座立交工程建设。高质量打造南山城市山地公园。实施建设清水溪、文峰塔、莲花山城步道等项目,新增9处停车场。

第二部分:加快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一是构建舒适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持续实施轨道交通成网计划。续建轨道10号线二期,新建轨道交通6号线东延(重庆东站—刘家坪站)工程、轨道交通24号线一期工程、轨道交通27号线,开展18号线东延伸段跨江进入南岸区项目前期工作,深化轨道8号线、20号线前期工作。构建高品质公交体系。新规划江南新城20条公交线路,增加运力240台。新改建重庆东站公交枢纽站、南坪枢纽站等,6.47公顷,313个停车位;建设奥园时代、学知路口等7处常规公交首末站,3.68公顷,186个停车位;布设长生桥、觉林寺等公交停保场3处,8.04公顷。打造水上客运新标杆。提档升级弹子石旅游码头,开通朝天门—钓鱼嘴、望江—峡口—广阳岛—明月沱、广阳岛—广阳湾水上航线;优化朝天门—弹子石—江北嘴、朝天门—广阳岛水上航线。二是构建高效顺畅的货运服务体系。加快推进运输结构调整。推动运输装备升级,开展货车非法改装、“大吨小标”专项整治,建立源头治超信息监管系统南岸子系统。发展铁公水空多式联运。建设迎龙多式联运枢纽,依托重庆铁路枢纽东环线构建空铁联运格局,谋划迎龙至涪陵龙头港快速物流通道,通过绕城高速、果园港大桥、九联络线构建公水联运格局。加快城乡货运创新发展。完善网络货运平台管理体系,完善城市配送车辆停靠装卸相关设施。

第三部分: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一是打造科学引领的智慧交通体系。建设新型智慧交通基础设施。推进广阳湾智创生态城无人驾驶等示范项目,在G210S533等重要路段、路口建设一批非现场执法设施,智慧路贴和交调站,新改建100个智慧公交站台。提高智慧运输服务水平。实施公交“一卡通”“一码通”工程,建设“智慧公路管理平台”,建设智能收投终端和末端服务平台,建设智能冷库、智能运输和快递配送基础设施。提升智慧管理管控能力。建立交旅融合信息管理平台,布局一批交调设施,围绕智慧的车打造经开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标杆。二是打造节能环保的绿色交通体系。深化交通节能低碳和污染防治。积极推动交通运输碳达峰、碳中和研究。建设生态绿色的交通设施。建设广阳湾”绿色公路”,建设公路服务站等10处充电站。强化交通资源的集约利用。完成“两江四岸”货运码头功能退出和转型升级及广阳岛船舶整治。三是构建安全可靠平安交通体系。完善行业安全制度体系。规划开展2-4个公路超限站(或卸货场)实施,完成乡村道路安防设施工程60公里,治理公路灾害点9处,公路安全隐患计划完成率100%提升安全及应急救援水平。建设G210南涪路应急救援中心,积极谋划南岸区水上应急救援基地。

五、保障机制

为保障重点任务有效推进、顺利实施,《规划》提出了四个方面的保障机制。一是打造现代化治理体系,持续推进重大领域改革,提升行业文明执法水平。二是完善环境影响评价。三是做好资金保障和效果评价,通过争取上级资金和多渠道自筹,强化资金保障。四是完善保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拓展资金渠道、优化人才队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