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南岸区重庆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南岸区重庆经开区打造营商环境标杆城市12条措施》(以下简称《12条措施》),为全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壮大民营经济、助推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12条措施》中,构建“1+6+n”企业服务模式(即企业服务统筹部门+“四园一港”6个片区+n个职能部门)、提升项目用地审批服务效能、持续提升税务服务能力、打通医疗器械注册审评便捷通道、创新加工贸易监管模式等5项措施,将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民营企业效能。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推进“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机制、支持企业参与重点项目、破解企业“招工难、用工荒”、深化不予行政处罚“白名单”机制、依法保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深化数字金融纠纷源头治理等7项措施,将进一步强化民营企业发展要素支持和法治保障。
区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去年出台《南岸区、重庆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十五条措施》的基础上,我区重点聚焦金融服务支撑、企业服务、监管执法等民营企业反映较为强烈的问题,持续出台《12条措施》,不断推动南岸区、重庆经开区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为提振各类市场主体发展信心再次注入的一针“强心剂”。该措施的出台以打造营商环境标杆城市为目标,将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南岸区、重庆经开区打造营商环境标杆城市12条措施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纵深推进全区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企业痛点、难点问题,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如下措施。
1.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建立健全守信融资服务机制,联合辖区金融机构推出信用融资产品“重信贷”,为信用优良的市场主体建立“申请有额度、办理有时效、拒单有原因、服务有监管”的信用融资“四有”服务体系,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特别是“轻资产”企业融资难问题,力争年底前为1000户小微企业提供超1亿元授信融资支持。
2.构建“1+6+n”企业服务模式。
建立企业服务统筹部门+“四园一港”+职能部门“1+6+n”的精准化、高效化、全链条闭环服务机制,实行“园区吹哨、部门报到”,设置园区便企服务站,推行服务专员网格化、重点企业“一企一策”等集成服务,让企业办事找得到门、找得到人,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园”。
3.支持企业参与重点项目。
积极研究构建使用者付费为主、资源要素配置为辅的模式,推出一批符合新机制要求的项目,充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发布民营企业投资机会清单,总计21项、总投资495亿元,支持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绿色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重大工程、重点项目,为企业提供全流程全要素服务。
4.提升项目用地审批服务效能。
推行“一码管地”赋能用地审批提效,全流程审批环节由13个减少至6个,压缩54%,企业提交审批材料由36件减少至12件,压缩66%,实现规划编制、土地供应、规划许可、竣工验收到不动产登记全过程数据全覆盖。开通“供地绿色通道”,力争实现“成交即拿证”(用地规划许可证)、“交地即交证”(不动产权土地证),大幅压缩办理时限。
5.推进“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机制。
深化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依托“执法+监督”一体化数字集成应用,提速打造多跨协同的执法监管“一件事”场景应用,探索区级行政执法部门“综合查一次”组团式执法,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一次到位”,避免多头布置、多头执法、重复检查,最大限度降低对市场主体正常经营的干扰,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6.破解企业“招工难、用工荒”。
优化“南岸智慧就业”求职招聘应用,实现与市“渝职聘”应用信息互通共享,持续推进卓越工程师赋能专项,培育数字技术工程师200人以上,开展“就在山城·就选南岸”线上线下招聘求职、零工对接等活动100场,提供就业岗位5万个以上,高质高效满足了企业的用工需求。
7.深化不予行政处罚“白名单”机制。
落实《重庆市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重庆市城市管理领域轻微违法行为包容免罚清单》,在生态环保、城市管理等重点领域,深化市场主体不予行政处罚具体情形“白名单”机制,“信用中国”网站不予归集和公示,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我区市政基础设施、城市更新等领域投资建设。
8.依法保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
依法打击惩治侵害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以及扰乱企业生产经营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全力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依法规范涉企产权强制性措施,审慎使用拘留、逮捕、查封、冻结、扣押等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对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利影响。
9.深化数字金融纠纷源头治理。
贯彻落实《重庆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促进条例》,探索建立“行政+企业+社会+司法”四位一体的数字金融解纷新模式,加快推动长嘉汇金融调解中心建设,引入律师团队、民非组织等入驻开展市场化先行调解,有效提升金融企业回款能力,积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10.持续提升税务服务能力。
以企业需求为核心,优化完善税务服务工作机制,适应新形势,积极转变工作模式,学习、吸收其他先进地区的优秀经验,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一企一策”推动在区企业涉及税务的问题解决,全力为企业提供便利,护航企业合理、合法的经营行为,营造良好的办税环境。
11.打通医疗器械注册审评便捷通道。
依托重庆市药审中心延伸服务平台,推行“检测+审评”衔接机制,打通一二类医疗器械注册审评便捷通道,一类医疗器械产品备案足不出区办理,二类医疗器械注册技术审评平均用时较法定时间节省70%以上。
12.创新加工贸易监管模式。
聚焦加工贸易企业需求,联合两江海关创新综保区外加工贸易工单式核销监管模式,破除隔离监管障碍,推动实现海关保税监管效能提升和企业运作便利化“双赢”局面,助力加工贸易企业高质量发展。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