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两个百亿台阶!重庆经开区“十四五”答卷:主引擎强势崛起,剑指千亿园区

10月17日,南岸区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作出南岸贡献”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重庆经开区改革发展科技局局长刘燕龙介绍重庆经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完成情况和主要成效。
“十四五”以来,重庆经开区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区委工作要求,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任务,从“规划图”一步步绘制成“实景画”。如今,重庆经开区已成为南岸经济发展“主战场”,“十四五”期间GDP连跨两个“百亿台阶”,正向“千亿级园区”全速迈进。
这五年,砥砺奋进、交出硬核答卷,主引擎作用更加突显。
“十四五”以来,重庆经开区GDP从400亿元跃升至654亿元,预计2025年突破700亿元,重庆经开区占南岸GDP比重达57.7%,提升了17.3个百分点。五年来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约1270亿元;2024年工业产值达940亿元,较“十三五”末增加了26.5%,预计2025年底突破千亿大关;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额313.3亿元、年均增速约7.5%,累计实际使用外资10.7亿美元、连续四年居全市开放平台前三、2024年位列全市第一。在商务部最新的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位居重庆第一。
这五年,筑巢引凤、聚智兴业,科创能级全面跃升。
创新动能加速集聚。建立重庆脑与智能科学中心,该项目获批国家发改委脑机接口技术攻关及应用示范工程,现已入驻10个科研团队,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共建了蓝翡翠实验室。重庆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基地建成投用。谋划了“重庆市四大实验室”之一广阳湾实验室。创新主体加快培育。建成126个市级以上科研平台,其中国家级10个;高新技术企业223家,科技型企业1080家;研发投入强度3.8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功认定重庆九洲隆瓴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重庆成飞新材料重庆市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创新人才不断聚集。已落地重庆人工智能学院、重庆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还在北上广深布下“人才飞地”,4个市外人才服务中心、3所软件人才“超级工厂”同步运转;升级打造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已入驻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14个,研究生及创新人才2200人,创新主体370家。
这五年,以改革为驱动、以开放为引领,区域发展软实力不断提升。
体制改革纵深突破。明晰行政区与开发区权责,推动南岸区与重庆经开区深度融合,实现债务化解、资产盘活与财政政策协同推进。盘活迎龙医药城、西计标准厂房等资产81.7亿元、回收资金31.7亿元。迎龙创新港新谷电商新城、经开区保障性租赁住房两个案例入选市级典型盘活案例。推行“管委会+公司”园区运营改革,形成“2+N”国企布局。建立“四园一港”产业作战单元,形成“1155+N”招商工作体系,推行“135N”企业服务机制。开放水平持续跃升。引进中新(重庆)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推动鹏瑞利国际医疗综合体项目落地重庆东站,总投资约30亿元。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签订11项合作协议、建设6个川渝共建项目,加入东中西部开放平台对接机制,与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设置全市首个“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推动问题“未诉先办”;建立“四园一港”园区便企服务站,推动企业办理高频事项不出园,专窗专人专班提供全程帮办服务;推出《助企发展政策包》和《企业服务标准化手册》企业服务指南。
这五年,强基畅联、更新提质,产城融合步伐不断加快。
迎来“高铁时代”历史性跨越。“十四五”期间,备受瞩目的重庆东站于今年6月27日顺利通车,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黔江段开通运营,轨道交通6号线东站段同步投用,全长约7公里,轨道交通24号线和27号线建设稳步推进。产业配套逐步完善。新增道路里程32.9公里,预计“十四五”末道路通车总里程达252.8公里,同比“十三五”末增长30%;人力资本服务产业园开园运营;累计建成重庆工商大学茶园校区、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东站校区等多所学校58.7万平方米。城市更新持续改善。完成峡口镇、雅戈尔厂区城市更新项目。三峡电缆、宏声滤嘴厂等19宗、1424.6亩闲置用地开工建设。更新改造闲置厂房36.8万方,吸引渝丰和、峘能换电等企业入驻。成功让“沉睡多年”的迎龙创新港百万方闲置载体重焕生机。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建成达标项目50个,建成区海绵城市达标面积提升24.4个百分点。
这五年,绿色筑底、低碳引领,高质量发展底色愈发鲜明。
产业绿色化走在前列。近五年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6个、市级绿色工厂11个,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7个、市级14个,成功入选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获批重庆近零碳园区试点。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能耗为每万元0.0625标准煤,远低于全国平均指标,可以说是“优等生中的尖子生”。绿色能源提质赋能。建成34个分布式光伏项目、7个用户侧储能项目,合计装机容量60兆瓦。远达环保综合智慧能源及低碳工厂等项目建成投用。新建民用建筑全部为绿色建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慢行系统不断完善,“十四五”期间建成步道70公里,较“十三五”末翻了三番,建成经开区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实施生态修复面积20平方公里,新增绿地面积52万平方米。
五年来,重庆经开区用一个个实打实的数据、一项项看得见的变化,回应了时代的考题,也回应了人民的期待,这是属于重庆经开区的速度,更是属于西部国家级经开区的担当。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历史交汇点,重庆经开区将继续以改革的魄力、创新的活力、开放的胸怀,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让“国家级经开区”这块金字招牌更加闪亮。